265 《中庸》的第9讲:第十三章《不远章》
2024年8月24日
1. 大家下午好。今天是2024年8月24日,甲辰年七月二十一日。今天是正式课,《中庸》的第九讲:《中庸》第十三章《不远章》,这是一堂极为艰难的课。因为多数的部分我不会存疑,但是这个部分我其实心里存疑的,但是这堂课又极为重要。一会儿我把课讲完以后,明天我们再对内容做一点沟通和交流吧。好,我们一会儿见。
2. 大家下午好。今天是2024年8月24号,甲辰年七月二十一日。今天是正式课《中庸》第九讲:《中庸》第十三章《不远章》。备这堂课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,然后昨天晚上睡不着觉——枯坐待天明,其实有些地方吃不太准。这里边因为涉及到曾参,涉及到子思,有些事情我一直在自己反复地揣摩其中的一些含义。
3. 孔子并未写《中庸》,孔子教书教完了就走了,在走之前将子思交给曾参。曾参来带大子思,所以曾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,因为那个时候颜回也走了。孔门的建立颜回立了大功,但是孔学或者是儒学的建立曾参应该算是主要的。没有曾参,可能孔学或者是儒学或者是儒家就很难有今天这个样子。
4. 曾参他自己整理出《大学》,我没有讲《论语》没有讲《大学》直接讲《中庸》,很多人一直在问我为什么?你读《中庸》里边有许多都是圣人的话,五岁的子思是不可能记得这些东西的,这些话是曾参整理出来教给子思的。那么他之所以要将这个东西教给子思,并且由子思来完成《中庸》,虽然只有3500字。完成中庸,其中的期许和含义极为的丰富,就是有一个问题《中庸》写给谁的?
5. 或者说我们今天讲的《不远章》圣人是说给谁听的?这样的话就容易理解这篇文章。第九讲其实字数也很少,但是你知道争议了2500年,个人有个人的理解。相反,在1949年之后,我们的读书人所谓的国学的先生们将《中庸》放下了,没有狠下功夫去将有关的内容梳理出来。在境外倒是有学者带着同学们带着一些其他的学者读过《中庸》,但大体上也是未到位啊。
中国为什么会有四大书院?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一直在读经典,特别是在读《中庸》。虽然四大书院里边可能能读懂的也不过阳明一人而已,但你知道整个这个过程是中华文明接续的过程。我同意那四句话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
1. 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我同意这个话。我也知道这部书它的意义就在于此,因为一旦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,我们就很难不走邪门歪道,很难不会出现蹉跎。
2. 好,我先放下感慨,我把《不远章》给大家朗诵一遍。子曰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《诗》云:'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’执柯以伐柯,晲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,所求乎子,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,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,以事兄,未能也;
3. 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;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,有馀,不敢尽;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!”其实我似乎能看到坐在我对面的夫子那种近乎痛心疾首,近乎急切一遍遍地来说这个道理。要知道我们讲这一章之前的上一章是《费隐章》,费而隐,大道弥漫了整个世界,同时你又找不着它。
4. 下一章是《素位章》,各就各位做好自己。中间这一章《不远章》承前启后,它是《中庸》第二个部分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章。你读懂了《不远章》,你会重新认识孔子,你会心存敬意。因为可能2500年来,我们所理解的孔子都是经他人之口来描述的孔子,包括中庸之道。他们说的圣人不是真的圣人,不是真实的这个圣人,他们说的中庸之道根本就不是孔子说的中庸之道。所以我们今天把《不远章》过一下子,可能紧张一点,因为确实量大了一些。
5. 第一句话,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”这是整篇的核心思想。为什么道不远人?道内化为我们的身体,就是我们的生理,现代科学证明我们身体上有一个第十套神经体系叫迷走神经,就是你睡着以后开始给你进行身体修复的那套神经。那套神经是不听你的话的,是你要听它的话。你命令迷走神经,请你说现在停止我的呼吸,它停吗?你说请现在不许心跳,你命令有用吗?你只能令你的手张开抓东西,你命令你的四肢,你命令你的肌肉和神经体系,但是第十套迷走神经不理你。
我们身体之外有天理,它有它的逻辑,你说下雨,它下吗?你说请冷一点,它冷吗?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个神奇的生理,它暗合天理。什么叫“道不远人”?道在你身上,道在你身旁,由生理和天理合成的是你的心理;“道不远人”,因为你就在道中间,你不知道而已,因为“费而隐”。多数人在解释“道不远人”,不是
1. 这样说的,因为“道”从来就没离开你,也不能离开你。
2. 如第十套迷走神经离开你了,你就死了。如天道不眷顾你了,一个雷劈下来,你也死了。道不远人呐,人为道而远人,请注意,这里边每一个词的含义,人之为道,这里边的“为”是寻找、寻求的意思,或者是做作的意思。你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,就是远离了人而寻找的道,不可以为道,不可以为道,那就不是道了。第一个为,可以理解成“求”,第二个为,可以理解为“是”。
3. 念一遍:“道不远,人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”,就是当你在人之外,因为,道就在人里边,道就在人身上。当你脱离了人的本体,而去寻找你所谓的道,那个就已经不是道了。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,看了没有,圣人说的非常坚决,就是你脱离了人本体而寻找那个道,根本就不是道。“《诗》云,伐柯,伐柯,其则不远”。想想看,你拿了个斧子,再做另外一个斧子,其实你手上的斧子,就是你要做斧子的样子、规则、榜样、样式。其则不远,那就是个案例嘛。
4. “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”,你拿这个斧子,去造一个斧子,等你造完了,你眯起眼来一比较,还是有很多不同,“犹以为远”,还是有差异的。他在说什么,“执柯以伐柯”。他后面要说什么,“君子以人治人”,这里边说,认识道,认识道,执柯以伐柯,其则不远,认识道并不难。因为你手上就有一把斧子,然而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,即便是就在你身边,你也未必能搞成一模一样。孔子是用案例来指道的认知和履行的过程。
5. 故“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”。这段话两千五百年,请原谅我。这段话两千五百年,除了朱熹,我看这没有一个人说对过,朱熹也不全对。什么叫以人治人呢?难道君子让一个人去管一个人?不是的。故君子以君子的人性来框定、教诲、启发别人,君子以自己推己及人,以自己为榜样来,这个治可以当成礼,匡扶、教育,这样。
“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”,他让你推倒重来吗?没有。因为人的身上也有人性啊,也有天性啊,只是,他有时候未必能够认识的到,改而止,略作修正就可以啦,不要推倒重来,不要全面否定,不要动不动,就说别人是错的,社会主义好不好?好的,你说的那个社会主义好不好?我们有一些极左的同志,非要回到
1. 延安去,回到解放初期,或者回到文革去。你说的那个社会主义是对的吗?是马克思的本意吗?不是嘛!
2. 而你自以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,然后认为我不该讲《中庸》,认为孔子一定是反社会主义的。你不知道孔孟是中国古典的社会主义,而且,你不支持直接税立法,你不支持全体国民无差别社会保障。然后你告诉我,你是社会主义者,你以为你反对的,我才表达出你的社会主义纯净性,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啊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将推心置腹,改而止,别老想着推翻这个、推翻那个,别老想着谁都是错的,你是对的,不是这样的。
3. 左派的同志们胡闹,因为不好好学习,局限、沉浸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,伐柯,伐柯,你那把斧子,是啥时候的斧子了。而右派呢,竟然提出来历史终结了,好像你那个新自由主义天下无敌了。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,你怎么会对呢?怎么就终结了,历史怎么就终结在新自由主义了,是你终结了,历史没有终结,我们用的是中庸之道,是允厥执中、是正心以中,修身以和,是永无止境,是不停的在找那个“中”。
4. 所以圣人最后说“言顾行、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”,哪能是像你这样这么确定?圣人不确定,你确定。所以对极左和极右,左和右,你知道,当圣人说这番话的时候,说给他们学生的时候,他知道大部分的人是容易偏的。所以这里边他说后边的这句话,“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”。他这里边说到了忠恕问题,今天我们要谈一下忠恕,我抓紧时间,我怕今天不够,“忠”大家都理解错了,不是忠于,无限忠于的那种“忠”,不是圣人之“忠”。
5. 圣人之“忠”,一以贯之啊,一以贯之啊,不是死忠,谁让你去忠昏君、忠暴君,谁让你“忠”的。有一个好同志,民族英雄叫岳飞,你以为“忠恕”是中庸之道吗?孔子是这样说的吗?孔子说“忠恕,违道”,他违反了中庸之道,但是“忠恕”的人,违反中庸之道不会太远,因为他是好人嘛,忠恕之人,违道不远,但“忠恕”不是中庸之道,不然他不用“违道”二字,好吗?很多人说“恕”字,“恕”是什么,推己及人呢?谁让你饶恕坏人了。
他帮着撒切尔夫人偷钱,你饶恕他?他在中国搞超级地租,让老百姓、让中产阶级六个钱包拿走了,你饶恕他?你怎么那么大的心呢?谁让你恕的?忠和恕,圣
1. 人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。因为君不仁、死忠,碰到坏人坏事、死恕,那不是圣人让你做的事情,所以他说违道,下边要说的是忠信孝悌,忠信孝悌是君子之道,但不是中庸之道,好不好?一定要搞清楚圣人教你的忠恕,不是简简单单的忠君,也不是恕友。
2. 他说你,作为一个忠恕之人,违道,虽然跟中庸之道违背,但也不会差太远,也不会太离谱。“施诸己而不愿”,所以呢叫你啊,自己做不到的,不要强加别人。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。孔子让你将心比心,以人治人,不要以为你自己真的认识到道了,而反复用那个东西强迫别人,我怎么讲个中庸之道,我就不是社会主义者了?而你认为只要讲孔子、讲中庸之道,就不是社会主义者,你是、这是怎么回事啊?这是?社会主义或者资本主义不用……,好吧。
3. 谈到忠恕,不得不谈君不仁的问题,君不仁怎么办?暴君怎么办?坏人怎么办?中庸之道,允许你那样做吗?岳飞是对的吗?允许你这样做吗?后世人将儒家变成了那种愚忠、愚恕的描述,孔子在这儿反复强调,那不是中庸之道。很多人解释“忠恕违道”,解释不了。原因就是,忠恕之人,违道不远,违道不远,还是违道不是?一定要搞清楚中庸之道的本质。
4. 讲《中庸》都能讲得热血沸腾,激动不已。好吧,睡不着觉,老觉得圣人坐在对面,所以一直在问:啥意思啊?我也未必就是掌握了真理。但我知道,我们一起读中庸之道,必将带你走到一个更高的哲学维度,来看待世界,看待历史、看待人生。它必定是不同的,所以我特别理解,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为什么要大家围起来,一起讨论这些经典。它太难了,但它太有用了。我也因此而万分的敬佩我们的圣人,了不起。
5. 请看,孔子这是谦虚吗?好多人,这是孔子谦虚。孔子说:“君子之道四”,君子之道有四个,“丘未能一焉”,我孔丘一个也没做到,未能啊,不是不想啊,是未能啊,这是谦虚吗?我一再强调,君子之道,不是中庸之道,君子之道,顶多是君子之四德,而非中庸之道。这事儿今天一定要讲清楚,说明白。好,先说第一句:“所求乎子,以事父,未能也”。我呀想着作为儿子好好的照顾老父亲,未能也。
请问,孔子为什么“未能也”,他不想吗?孔子的父亲生孔子七十二岁,又是跟
1. 保姆生的。孔子的父亲,在孔子未及成年已经逝去了,走了。他哪里有机会侍奉他的老父亲呢?未能也。“所求乎臣,以事君,未能也”。周游列国,一个一个的去看国君,国君要的不是慧,智慧的慧,要的不是道,他要的是个智,你最好是孙子,你帮我打仗,你最好出一奇谋;类似于管子,帮我弄点粮食,弄点东西。他不要你的东西,是不要啊。
2. 所以,孔子说“未能也”,不是我不想啊,没办法。周游列国最后的结局是,当今天下之君、王们,他并不想走社会主义道路,你跟他说也没用,他也不想干。他只是顾及眼前呢,请注意我再倒回来说忠恕。忠,无条件的忠,无条件的恕,真的是违道的。好吧,我们回到今天的课文的主题的部分。“所求乎弟,以事兄,未能也”。
3. 说来伤感吧,孔子有没有哥?有。但是孔子七十二岁的时候,他老父亲生下来他,而他的哥哥们不认他,因为他是保姆生的,所以不能入他的贵族的那个门庭。他想以弟事兄,连机会都没有,未能也,伤不伤心?未能也。“君子之道四,似丘未能一焉”,一个都做不到的,不是不想,“未能焉”,你好好体会,你好好体会。君子之道是中庸之道吗?圣人做不到中庸之道吗?但圣人做不到君子之道,包括忠恕两个字。
4. “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,未能也”。孔子一生除了学生之外,他也交游甚广,传说中跟老子有过交往,当然还有少正卯等等。我有体会呀,我有体会呀,交朋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你掏心掏肺、浃肝浃胆,有用吗?别人所求,跟君王似的,要你的资源,要你的背景,要你的名气,不需要友情啊,不需要那个仁和义呀,他不要这个。
5. 先施之,你以为能先施吗?你可以给予别人什么呢?给别人金钱吗?地位吗?名誉吗?不能先施之,没有啊。不能先施之,友则去,友可能会成为敌人。因为,你天天所追求的是个社会主义。朋友们正在沉浸在资本主义当中,想友,你以为容易吗?想恕,你以为容易吗?有的时候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激烈,很复杂,很麻烦。
我读这个《不远章》读到这,“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”,我能感觉到圣人说这番话的这个难受的劲,未能一焉。因为我们每个人,谁不想行君子之道,想和能,
1. 两回事。“丘未能一焉.所求乎子以事父”,这事儿能他选择吗?他老爸七十二岁生他,然后就走了。他想事父,到哪去事啊?周游列国,想事君,不要你事啊;想事兄,不让你进门哪。
2. 想交个朋友,你能给朋友什么呢?我自己知道,我自己知道,最亲近者是同志、是学生;最亲近者,有一样的志向,共同的学习,他需要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道的理解。可多数与你相交的人,他有所求,你要先施之,是要的那个资源、地位、名声等等的东西。你看那眼神,就是个会计的眼神,他在算,他在核数。
3. 其实,我行走在这个世上六十载,无论是在北京也好,在香港也好,所见者多啊。你知道,每一个人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,都是一次尽职调查,因为他在发现你对他而言的价值。就是孔子说的“所求乎友先施之”,你要给他他要要的东西。“未能也”,这里边不光是能不能,还有一个想不想的问题。我理解的圣人,前三个是想而不能,后边这个“未能也”,里边有不想之意啊,不想给。
4. 我把前面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《诗》云:伐柯,伐柯,其则不远。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”圣人在讲这番道理的时候,层层递进,他是说,那个道,就在你身上,就在你身旁,只是你没认识到它。他说“君子要以人治人,改而止”。因为,你用你的推已及人,你的人性,来启发别人的人性,就是每一个人,用孟子的话,他都有善根的嘛,他都有同理心、同情心的,你启发到他,改而止就行了。“忠恕违道不远”,就是你既然是忠恕之人,
5. 那你就应该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不要将道理强加给别人。君子之道有四,我一个都做不到,“丘未能一焉”呢。他一直在说什么呢?这个《不远章》在说什么呢?他一直在强调,君子,不要搞错了你那个道,并将你那个道去强加于人。《不远章》,我们再往下看“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,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”。
6. 孔子最后说,平时(庸,平常、平时)按照中庸之道的思想去做事,平时小心翼翼的按照中庸之道去说话,即便是小心翼翼的去做,小心翼翼的去说,仍然可能有所不足。这里要说的就是过与不及,在前、前前一章讨论了过与不及,就是“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”,就是太聪明的人,往往一做就过头了,太笨的人呢往往差一点。他这里边再一次提出有所不及,因为“中”这个字,一过就有问题,不到也有问题,“中”啊。
1. 我说的中是中间的中,不是忠诚的忠。“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”,他一直在谆谆的教导这些学生,这些学生会离开先生之后,回到社会实践之中,其中有些人可能会辅佐君王,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会成为君王,他们就要做到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。有所不足,就必须要勉励的做好,不敢不勉,你可不能不努力,你没做到,离中还差一截子。“有馀,不敢尽”,不能做过头,有馀,不敢尽,因为多做一点也是错。
2. 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。顾,反转,看。就是你说话的时候,你必须想好了,你能不能做得到?你做事的时候,你想好了,你曾经说过的誓言。你的初心呢?你不能昨天说那个意思,今天就做这个意思。初心呢?誓词呢?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,这段话启发了阳明先生,他说知行合一,孔子本意也有此,后来又启发另外一个人写了《实践论》。
3. 后来受此启发,教员写了《实践论》。言顾行,行顾言,知行合一,言行一致。为什么?请看最后这一句话,“君子胡不慥慥尔”,关于“慥”这个字,有的解释是厚道、忠诚、诚实。我给你讲一下这个“慥”字,它是在说什么。你看到一个运动员,跳高运动员,眼睛盯着那个杆儿,然后再测量步子,再攒自己这口气,再调整呼吸,准备跳过去,还没跳过去,那个眼神那个心态就叫“慥慥尔”。就是他准备了,他很紧张,他准备跳过去。
4. 慥是到达,“忄”是担心,担心无法到达,担心无法达到的那种惶恐就叫“慥慥”。“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”,就是使劲在那蹲步、摆胳膊、然后盯着那个杆儿,想自己奔跑的弧线,量这个步子,然后在那儿准备的那一瞬间,那个心情、那个神态就叫慥慥尔。“胡不慥慥尔”,君子总是要这样的状态,你能放松吗?你敢说,你的言就已经极道了吗?你说的话就是大道吗?就是中庸之道吗?
5. 你敢说,你做到了吗?圣人说,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,圣人一个都没做到,你就都做到了?圣人说,忠恕违道不远,忠恕之人,违道不远,你是忠恕之人吗?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!他说给谁听,是说给学生听吗?说给君王听啊。你说话和别人说话可不一样,你说每一句话,要顾及可能产生的政策制度效应。你做每一件事要考虑你原来说过的话,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!一定要慥慥尔。
1. 你知道,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地方的领导,接触到一些企业家,你知道,就是得意忘形那个样子,就是真理在手,胡作非为。其实真理不在手,权力在手,或者是有一点点的钱,有一点点的权,有一点的钱,声音很大,声音很大。以为他说的话,以为他看到了真理,你看赚了点钱嘛,所以就很大的声说话。其实我想,心里边有例子要举,后来想了想,不举例了。因为今天我们是在讲中庸,不再去触碰更为复杂的东西。
2. 好,大体上我捋了一遍给你们。大家把这个孔子的想法捋了一遍,这个孔子的想法,最后在子思的《中庸》中呈现,但一直我就觉得有问题,在哪儿呢?就是子思写的这个《中庸》里边关于圣人的话,我老觉得,可能记录者太节俭了,所以有些有些地方不重新断句,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误解,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误解。我手上这些参考的书籍里边,有各个朝代人对《中庸》的理解,差异非常大,而且有些错的离谱,而且有些是大家,他不是普通人,有些人几乎快要成圣人了,但是他那还是错。
3. 我是再回到第一句话,道不远人,请大家永远记着道不远人。因为道不远人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,好多人说,它是一个道理,不是的,它是一个行为法则,道不远人,是行为法则吗?为什么?道不远人,他涉及本体论的范畴,因为你就是道的载体呀,道不远人,就是道在你身上啊,你到哪儿去找道啊?你跟着麒元先生去找道吗?道就在你身上,那我怎么能找到道,并且用这个道呢?重复我自己的故事。
4. 我们这间公司,我就不说了,这互联网上好多人搞得昏天黑地的。我们这间公司呢,因为我是因为别的原因来这间公司,这间公司等我来了以后呢,他就出了问题,正好赶上九七,九七金融风暴,它就负债远远大于资产,然后就开始进入到清盘过程中。原来的老同志们就都离开香港,我接手,作为一个负责人,开始接手,那时候我才三十出头。我懂法律吗?我不懂,我需要请律师,整个的清算过程都需要请律师。可是公司已经没有钱了,我必须要出庭,必须要处理所有的法律问题,不然公司就得破产。
这个时候,我的一个好朋友,今天不说他的名字了,他后来也在国内做到一个比较高的职位,退休很多年了。他说:法理不外乎人情。因为他是我国非常重要的
1. 专家嘛,在我国、在香港都是这个领域里边最厉害的专家,证券领域里边最厉害的专家。所以我向他请教,我怎么应付这些事情。他给我讲了个原则,你不用去理解法条了,你理解不了那么多,你也来不及学了,请记住:法理不外乎人情,在人情上面和了,你差不了太远。
2. 我就用这句话,凭着这句话,手按《基本法》宣誓,然后按着人情的逻辑,来推测法理的逻辑,来陈述,每一次庭上陈述,我用的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,一直完成到最后。如我要请律师,我们早完了;如我要是按照,逃走是不行的,我们不是这种人,处理又没有条件,那就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,处理最复杂的问题。事实上,我们最后走出来了,做成了。法理无外乎人情啊,道不远人哪,就在你身上,就在你身旁。
3. 当你知道了你的生理,当你看到了天理,你就可以构建你的心理了。前天晚上出去吃饭,我们还在讨论心理问题。如你认为,你心里的理,是一个习性的话,那麻烦你把它扔掉。如你的心理是源于你第十套迷走神经,你的生理,我说的是自然生理和天理,你构造出新的心理,将无比的强大。正不正确,我不能说啊,我不能说啊,但它无比强大,一如法理不外乎人情,他会变得非常强大、有力量。
4. 如你遵从习性,你认为,有一个人可以给你讲道、讲理,然后你按照那个道,按照那个理,去做,可能也能做成,或者走出来。例如,我这个好朋友告诉我这一句,法理不外乎人情,就很有必要,但一旦别人告诉你,具体该怎么做的时候,请小心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我们见到太多,我今天举了一些例子,左边的右边的,他们认为,他们找到了道。虽然他认为这是延安时期或者是文革时期的道,他远离当下,远离了人民,他不可以为道啊,那不但不可以为道,还会害了这个国家。
5. 那,当年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,从苏联带回到井冈山的道,是道吗?他们带回来的道是人之为道,他远离了当下的现实,远离了当地的人民,不可以为道,革命就要走上失败。那改革开放之后,那些人,比如六百人,为我们从西天取回来的经,是道吗?人之为道而远人,脱离了当下的现实,脱离了人民,他们就变成了割韭菜了。他们把六个钱包拿走,把剩余的钱在股市上全部拿走,不可以为道啊。
圣人说给学生听,学生说给君王听,君王听不听未必知道,但圣人说给学生听,
1. 说给我们听,我们应从中得到我们该得到的东西。请问,王为什么要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?因为有君子在行中庸之道。如,君子是百万、千万、一个亿行中庸之道的君子,那么上必“言顾行”,上必“行顾言”,一个伟大的民族才会造就这一切。
2. 今天这堂课“道不远人”,你可以回去慢慢体会。因为我们多数时候我们跟自己的交流是不够的,就是跟自己的第十套迷走神经交流的是不够的。而迷走神经,每天我们躺下休息了,它就来修复我们的身体,然后你要干坏事儿,它不同意,你实在要干坏事儿,它没办法了,它就让你大病一场,先是小病警告,然后大病一场,看你恢不恢复到正道上来。而人都有着一种习性,习性会把人带到偏的地方去,人们会经常的将习性不自然的理解为道。
3. 人经常会将习性误以为道,无法构建一个正常的心理状况。对自然生理、对天理并不理解,而自己却在社会习性的熏染下形成一套心理,常常逆反,那么身体会对你做出反应。当你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,社会实践会对你做出反应;当你改造自然的时候,老天爷会对你做出反应,怎么那雷谁都不劈,就劈他呢?要知道“慥慥尔”的含义,为什么要“慥慥尔”?
4. 为什么“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?”为什么他是用一句问话来结束全文?“胡不慥慥尔?”,你要不“慥慥尔”,你就脱离了中庸之道,是走向毁灭,走向灭亡,你挑战你的迷走神经试试,你挑战天理试试,你必然会出大问题。好多人说中庸之道是什么什么什么,麻烦你好好地读、好好地理解圣人的本意。前面“费隐”的时候说弥漫整个世界,但又看不见,
5. 后边的“素位”要求你做好本职工作。圣人在教学生的时候,其实他很细,算是谆谆了。但由于整个的过程年代过于久远,就算埋在土里也都烂掉了,所以好多东西2500年被错解的很远、很远。我们知道忠恕之道,我们知道君子之道,我们认为那就是中庸之道,错的十万八千里呀,那是之德,不是之道。以人治人,你瞧瞧这样的解,“改而止,己所不愿勿施于人”。
孔子谆谆教导到最后,他想说的其实非常之简单,就是他想告诉你,那个道就在你身上,就在人世间,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,就在每一个人感受到的那个人世间。他就是想告诉你这个,让你务必“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”,因为你不能“庸德之
1. 行,庸言之谨”,你就会偏离中庸之道,那你的身体就会被惩罚,那你的命运就会变得蹉跎起来,我甚至认为《不远章》可以治病。
2. 好,我带领大家读一遍吧,因为这篇文章重要。子曰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诗云:'伐柯,伐柯,其则不远。’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违道不远。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;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;有馀,不敢尽。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?”
3. 没有力气了,今天就聊这么多,明天下午三点钟,我们再拾遗补缺。好,周末愉快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汇盈配资-配资专业证券配资门户-天臣配资-股票配资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